在变幻莫测的生活中,保险如同一把坚实的保护伞,时时刻刻为人们遮风挡雨,也实实在在为身处困境中心的人们带去依托和保障。
但是,在琳琅满目的保险市场中,从线上到线下,从短期到长期,从保障型到理财型,各类产品应有尽有。如何选择一款“优质”产品,是每一个金融消费者必需审慎思考的“难题”。
对此,国泰产险为大家提供“解题思路”,那就是在任何情况下,坚守“三适当”原则,科学理性地选择保险,可以确保每一份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用。
提问!什么是“三适当”原则?
2023年1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谈及切实提升监管有效性时,首次提出“督促金融机构严格执行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目标客户‘三适当’要求”。消费者日益关注在销售渠道如何挑选个性化产品,这就对保险产品销售适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金融产品或服务“适当”
《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应当:
1、优化产品设计,对新产品履行风险评估和审批程序,充分评估客户可能承担的风险,准确评定产品风险等级。
2、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有利于消费者接收、理解的方式进行产品和服务信息披露。对产品和服务信息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说明,及时、真实、准确揭示风险。
3、确保风险收益匹配、定价合理、计量正确。
第二、销售渠道“适当”
当消费者选择线下购买保险时,应当明确自身的需求和预期,评估自身的财务状况及风险特征,如实告知保险顾问,便于他们量身定制专业的保险综合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伴随数字金融的发展,线上购买保险因其方便快捷、保费优惠、种类繁多等优点广受金融消费者青睐,但大家仍需警惕层出不穷的网络诈骗,尽量选择正规、有资质的保险销售平台或代理人。
第三,目标客户“适当”
“适当的消费者”意味着保险产品与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财务能力和投资目标高度匹配。保险公司、销售人员以及客户自身都应该在销售过程中,充分沟通个人需求、家庭结构、财务状况、生活习惯等信息,从而选出适合的保险产品。
一言以蔽之,“三适当”原则,即“把合适的产品或服务通过合适的渠道提供给合适的消费者”。这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是为了守护消费者的消费安全。
举例!如何利用“三适当”原则
那么,在面对具体的险种时,普通消费者该如何充分利用“三适当”原则,来选择一款适宜的产品呢?我们以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保险举例吧,毕竟在全民网购的时代,“一键投保”成为了不少金融消费者“多快好省”的首选。
首先,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常见种类有意外险、车险、健康险和寿险。在明确购买种类后,我们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保障条款告知
主动点击网页上的保险条款链接,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和投保须知等,确保了解拟购买保险产品的保险责任、除外责任、保险利益等重要内容。此外,要认清保险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尽管部分保险产品兼具投资功能,但其本质仍属保险产品,以保障功能为主,不要轻信保险产品“高息”宣传,避免遭遇网络诈骗。
2、 保单生效时间
投保保单生效后,保障才正式生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险产品的生效时间不尽相同。比如很多意外险是即时生效的,而很多保险产品,则是在保费划扣成功并签发保险单的次日零时生效。此外,投保产品还有犹豫期和观察期,这些时间段对于投保和理赔至关重要。
3、 就诊医院的限制
健康类的保险,特别是重疾和医疗险等,往往会对就诊医院设定要求,通常为二级或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而有的产品则比较宽松,认可的医疗机构范围更广。但不管如何,在就诊前明确一下保险合同中的就医医院范围,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避免影响后续理赔。
其次,选择适当的销售渠道。
互联网保险的购买渠道主要有传统保险公司官网、保险经纪公司以及第三方平台这三种。
值得广大消费者注意的是,当前互联网保险监管趋严,近半个月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密集发布了多项重要文件,旨在重塑互联网保险行业的规范与秩序。目前已有多家不符合要求的财产保险公司纷纷宣布暂停拓展新的互联网保险业务,进行内部调整与优化。
因此,消费者应该擦亮双眼,选择资质正规、信息透明的渠道进行投保。
最后,“成为”适当的目标客户。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除了审慎评估投保需求、风险特征以外,还应详细知悉个人的健康状况及相关信息,同时,妥善保管电子保单,保留理赔重要依据。
国泰产险也将继续致力于为金融消费者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严格执行“三适当”要求,助力消费者选择真正适宜的好产品,以实际行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说幸福的故事,牢牢守护每一家的幸福。